88岁读者陈德年家住合肥双岗五河路,在看到新安晚报《合肥市博物馆征集到清代城墙砖》的报道后,8月6日上午,陈德年拨打了大皖新闻读者热线,表示他也珍藏有一块合肥古城墙砖,从1999年珍藏至今已有25年,“我家里就有古城墙砖,希望你们能来采访,听我说这块古城墙砖的很多故事。”陈德年说。
8月6日下午2点,烈日当空,合肥最高气温37℃,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五河路中药厂宿舍陈德年家,他家门口有一棵石榴树,树上挂满了石榴。陈德年珍藏的这块古城墙砖长40厘米,宽20厘米,厚10厘米,古城墙砖上面有一些遗留的白色粘合剂,虽然有少许残缺,但较于张靖华博士捐献的那块古城墙砖显得更为完整,但这块古城墙砖上没有镌刻的文字。砖面上,留有陈德年收藏时,用毛笔写下的一段文字:“99·2月份陈氏父子收藏的合肥千年城墙砖,出土于合肥三中礼堂拆除的时候,礼堂是52年拆城墙砖所建......”。
今年88岁的老人陈德年有些耳背,在他83岁的妻子赵季芳的帮助下,大皖新闻记者了解了关于这块古城墙砖的故事。1952年,16岁的陈德年在当时的合肥第一初级中学(现称合肥三中)读初中一年级,这一年学校组织了全体学生,300人左右,参加了一项持续数月的拆除合肥北城墙的社会劳动,陈德年作为学生加入其中。陈德年回忆:在这次拆城墙活动中,拆除的古城墙砖碎的不要,完整的基本都被学校或者各企业、单位运走公用,其中有一部分砖被运到陈德年所在的学校,用来盖了一座大礼堂。
1999年2月,陈德年路过合肥三中,发现学校的大礼堂正在拆除,砖块、碎片散落一地,陈德年还记得这个礼堂用的是古城墙的砖,看着十分可惜,就告诉了工人们这些砖块的来历。陈德年和现场工人请求,能不能拿一块带回家作纪念?得到工人同意后,陈德年就在现场捡了一块城墙砖,做为纪念,“我只捡了这一块砖,太重了,用自行车拉回家。”陈德年说。
据陈德年介绍,这块古城墙砖是合肥北门“双城门”一带的城墙上的。提到“双城门”,陈德年拿出了他在2019年5月27日完成的一张手绘图,他根据记忆画的这幅“昔日北门双城门”图。陈德年说,他是双岗人,出生、成长一直到老都在双岗,“我以前也亲眼所见过古城墙、城门,考虑到后人可能都不知道了,所以我把它绘画出来,把这个效果图留给后人做纪念,让他们知道合肥古城墙、城门本来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陈德年指着他手绘的“昔日北门双城门”图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,“河边上的城墙门叫北门,里边那个门叫拱辰门。”北门城墙是有两层的,从中间的城墙可以上去,城墙围成的中间是练兵场,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,可以驻一个排的兵。“城墙的高度比三四个人还高,一个城门洞就有两人高,北面靠河的城门洞要小一点,因为里面的城门还有两层楼,要高一点。”
作为土生土长的合肥双岗人,陈德年对合肥双岗可以说无所不知,对合肥北门城墙更是牢记于心。他的“昔日北门双城门”画中有一座桥,他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,解放前这是一座三孔石桥,日本人侵略过以后,把这座桥给炸掉了,此后三孔石桥就只剩下北边的一孔了,靠近城墙的两孔后来只能靠木头支撑,所以成了一座木桥。桥的北边就是双岗了,以前双岗分为大岗和小岗两个岗,小岗的地势很高,站在小岗就能看到在合肥城墙头上的人。如果冬天想要从桥上到小岗,一定要穿“钉鞋”,这是一种用布做的,类似现在的棉鞋,但是两头钉上很多炮钉,用来防滑。“穿钉鞋,拄拐棍,走得稳,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。”
采访中,陈德年表示72年前参与过拆合肥古城墙,25年前珍藏了这块合肥古城墙砖。得知合肥市博物馆发出藏品征集公告,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相关藏品的消息后,陈德年表示:“这块砖我也珍藏25年了,现在愿意捐赠给合肥市博物馆,如果他们愿意要的话,请来我家拿。”
陕西安康一高层小区突发火灾 属地应急局:“为了舆情管控,不会给外界透露任何消息”